市公管局: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市场主体活力迸发

发布日期:2022-12-08 浏览次数:1798 字体【

近年来,市公管局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公共资源交易发展的“一号工程”,紧紧围绕助企纾困、惠企减负主旋律,全力打造流程优、效率高、服务好、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。截至目前,共吸引590903家次企业参与投标,有效激发市场活力。

聚焦政策落实,力促中小企业“零负担”

破门槛。凡制定招标投标、政府采购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制度均纳入公平竞争审查,提升制度科学性。列出交易行为负面清单99项,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条款,保障企业“同一点起跑”。出台优化营商环境62条,提升服务,促进阳光交易。

减成本。免收政府采购投标(响应)保证金,取消招标文件费,减免诚信企业保证金,11525家次投标企业免缴22.5亿元。除医疗、信息化项目,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不再收取履约保证金。确需收取的,收取比例由不超过政府采购合同金额的10%将至2%。鼓励以保函等非现金形式提交保证金,目前,保证金总金额 530.29亿元,保函替代率超90%。

提优惠。采购限额标准以上,200万元以下货物服务、400万元以下工程采购项目,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,全额面向中小企业采购。更大规模采购项目,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,预留采购份额提高至40%以上。提高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价格扣除优惠比例,货物服务项目提高至10%-20%、工程项目提高至6%-10%。中小企业合同预付款比例提高至合同金额的40%-70%。

优化交易流程,力争业务环节“零拖延”

容缺受理,压缩服务时限。开通各类关系民生的重点项目“绿色通道”,实行“容缺受理”,书面承诺即可先行启动招标程序,全力以赴为项目进场交易、早日开工创造条件。2022年以来,1117个项目实行容缺受理,交易周期最多可缩短20天。

信用承诺,简化事前审查。提升服务效能,变“事前审查”为“事中事后监管”,取消企业商业信誉、财务状况、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等近10种相关证明材料,采用信用承诺制,让“诚信”成为便捷办事的“通行证”。目前,已惠及13094个项目标段的投标企业。

创新机制,加速投诉处理。开发线上投诉系统,网上与线下受理“双管齐下”,目前线上投诉率超50%。优化投诉案件处理简易程序,建立政府采购投诉“12345”机制,开通重点项目执法“绿色通道”,不断压缩投诉案件办理耗时,目前,共办理投诉案件84件,平均办结时长2.5个工作日。

提升平台建设,力求交易服务“零距离”

一网通办,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。上线公共资源交易“一网通办”服务专栏,清单式公布场地预约、保证金退款等51项交易事项在线办理流程、申请资料等。推进“四电”应用,在线发放14560份中标通知书,云签14405份电子合同并公开,调取100余种电子证照及照面信息。

全面公开,促进项目交易晒在阳光下。全面公开7大类进场交易项目招标、投标、开标、评标、中标等交易信息,公开招标计划、招标公告、澄清(变更)公告、专家打分、中标结果公示、合同及履约、违法违规处罚等10余项交易详情。提升市场活跃度与透明度,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。

扩圈强链,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。扩大远程异地评标合作“朋友圈”,目前,合肥市共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068个,其中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开展项目187个。“链”上交易,“长江链·标证通”将手机盾数字证书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,实现合肥、长沙、南昌、武汉四城市超30万家市场主体CA互认,城市群范围内无障碍投标。

重拳出击整治,力图净化市场“零容忍”

优化评审规则。创新推出“综合评估法”“动态合理价格法”两大评标办法体系,不断完善计算方法,源头促进交易公平。在评审环节,引入拟派项目经理视频陈述,打破原先以报价为唯一评审指标的规则,增加投标人陪标成本,有力打击挂靠投标行为。

推进智慧监管。全国首创评委打分监测预警系统,遏制评标专家“有权滥用”,目前超1000个项目应用。建立打击围串标数据分析模型,围绕“抱团指数”等23个指标数据全面分析对比,目前已排查问题线索210条。运用科大讯飞先进技术捕捉评标室语音敏感词蜂鸣提醒,实时推送监管,共服务项目7360个,预警敏感词688645次。

加强标后跟踪。杜绝“一招了之”,结合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,抽查投标单位数量异常的项目,形成打击违法违规行为“高压态势”,对105家市场竞争主体作信用处理并予以披露。守好“招标最后一公里”,常态化开展标后履约检查,今年共检查项目73个,涉及合同金额171亿元,促进项目提质增效。